網頁

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

「後青春」Post adolescence青年藝術展


「後青春」Post adolescence青年藝術展
展出日期:2010年5月28日~8月8日 10:00~17:00
策展人 : 林曉瑜 , 陳浚豪
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共同策劃「後青春」青年藝術展。此展以國美館自94年起致力推動的「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」為選件基礎,從累集近500件青年藝術作品中,為了讓大眾瞭解青年藝術創作的發展與趨勢,精選出53位藝術家、72件作品,呈現青年藝術不同的世代觀點與詮釋語彙,也描繪台灣青年創作者的共有面貌。
本展以「後青春」為名,以35歲以下藝術工作者之創作為主。此世代族群已結束其青春期,進入青年期的高峰,並即將迎向壯年期,在人生的旅程中正處於一個重要的中介帶。策展概念的發想,緣於此時期的青年有些即將步入社會,有些已經進入社會,但對於是否繼續堅持創作,似乎都得在35歲以前作個決定。因此本展試圖探討青年藝術家面臨是否繼續創作的抉擇難題之「前」,他們的特殊創作歷程與表現特質。

「後青春」5月2日已於國美館展畢,5月28日起移師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展出,展期為5月28日至8月8日。

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

神話賦予生活意義


自從大學時期開始接觸榮格學說後 , 斷斷續續也閱讀了一些相關的書 ,

寫碩士論文時是最密集的時候了 , 不過我認為理論的意義 , 還是需要透過實踐 , 才有可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深意 。 就像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 , 後者像樹枝網絡一般緊密而廣佈的艮古意象 , 讓我聯想到之前阿凡達電影裡的那聯繫著古老精靈的生命樹 , 如果所有的外在世界都是內在世界的想像投射之後 , 如何使之產生聯繫 , 應該是非常重要的 。最近在看 < 夢的智慧 > , 摘錄了一小段內文 :


我們以為今日的我們可以不需要神話 -- 沒有歷史 -- 就能生活 。 這是一種疾病 -- 完全不正常 -- 因為人不適任意被生下來的。他是在某個特定的歷史場景中出生的 , 所以只有當他與這些事物建立起關係後 , 他才算完整 。 ----- 榮格 1957 年 (休士頓訪談 , 第四部分)

我想 , 每個文化都有他的神話 , 與他們失去聯繫才是最危險的地方。
我要找出這其中的奧秘。